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:锚定职教类型定位,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大国工匠

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:锚定职教类型定位,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大国工匠

 

★ 前言 ★

今年1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了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纲要》)将职业教育列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柱,提出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。以下是核心要点解读:

 

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,强化类型定位

《纲要》明确职业教育为独立“类型教育”,推动其向高质量综合型发展:

体系化建设:加快完善现代职教体系,落实办学条件达标,倾斜新增教育经费,强化产业与财政支持。

职普融通: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课程、学分互认,打破“职教止步专科”壁垒。

资源下沉:支持高职院校向市县延伸,建立分校及产业学院,促进区域产教协同。

 

深化产教融合,服务产业升级

产教融合为核心发展路径:

多元办学: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、行业共同体,深化校企课程研发与科研合作。

区域适配:动态调整专业布局,匹配地方产业需求。

数字赋能:运用AI、虚拟仿真技术革新教学,培养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人才。

 

发展职业本科教育,完善人才层次

首提职业本科战略地位:

规模扩张:五年内增加职业本科院校及招生规模,推进学历“等值不同类”。

分类定位:与研究型、应用型高校错位发展,聚焦技术技能创新。

试点探索:北京、吉林等地试点职业本科,精准对接产业需求。

 

优化师资队伍,培育“双师型”教师

强化教师队伍建设:

实践能力:推动教师入企实践,建立教学与贡献并重的评价机制。

校企共育:联合培养兼具教学能力与行业经验的师资。

 

完善政策保障,提升社会认同

制度设计破除偏见:

权益平等:保障职教生就业、职称评定等权益,消除歧视。

经费倾斜:新增教育经费优先支持职教。

工匠精神:设“工匠精神奖”,提升技能人才社会认可度。

 

应对人口与科技变革

前瞻性布局应对挑战:

人口适配:动态调配资源,缓解学龄人口波动冲击。

人工智能驱动:将人工智能纳入课程,培养人机协同能力,推动职教向高阶技能转型。

 

《纲要》系统构建以“大国工匠”为核心的现代职教体系,破解人才与产业适配难题。广州易德教育以德国双元制为蓝本,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:校企共建课程与实训基地,推行“德国认证+本土培养”模式;构建虚拟仿真资源库促进教育公平;实施“双师型”教师计划与国际化战略,引入全球资源培育智能制造人才,全方位提升职教“含金量”,拓宽青年成才路径。

 

 

 

 

编辑 | 马龙钰

审核 | 唐   倩